区块链技术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

中物联区块链分会 view 17 2022-4-18 19:10
share to
Scan QR code with WeChat

摘 要

应急管理作为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效应对突发事件有力激活我国现代治理效能,凸显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优势。现阶段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尚存在应急志愿者队伍运作机制不完善、应急物流调度低效、应急通信保障不完备与安全生产责任未落实等问题,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可以广泛应用于应急管理领域以提升应急的效率与效果。区块链技术嵌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以提供全新的信息共享和信任机制,基于区块链技术建构中心化与非中心化互相协作配合的现代应急管理体系是未来大势。

一、引言

2018年3月应急管理部的正式建立开启了大部制设计下综合型应急管理发展模式的深入探索,为提升我国应急管理能力创造了重大契机。伴随着新型风险层出不穷,高效应对突发事件需借助综合协调联动机制,仅依靠政府部门间协同行动远远不够,还需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的力量共同应对社会风险以实现应急决策科学化、信息沟通即时化、资源供给高效化。尽管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已取得显著进步,但还存在着应急志愿者队伍运作机制、应急物流调度低效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应急管理现代化、高效化发展。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研讨了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并积极地推进区块链与前沿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其所具备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为解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可提供技术支持,同时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且开放的系统,存在着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的天然需求。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广州市南沙区借助区块链技术开发了疫情防控协同区块链系统,借助“南沙城市大脑”准确把握广州市大数据,实时获取区内政府部门数据,助力抗疫工作,并在2021年夏季疫情中实现了快速排查、准确定向,使得南沙区只封闭了1.5天就得以开放,确保了高铁等交通枢纽中心以最快速度恢复运营,足以表明区块链技术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具有较强的应用可行性,信息化已成为应急管理的必然趋势。

二、应急管理领域问题的提出

应急管理是公共管理的重要领域。薛澜指出突发事件对国家法律制度、社会秩序、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陈安将现代应急管理界定为:在分析突发事件发生的成因、发展结果及其负面影响的基础之上,通过现代管理方法和现代应急技术有效整合各方面的社会资源,科学监测、应对、控制和处理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危害。《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按照事件的发生机理等将突发事件分为四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与社会安全事件。

为构筑非常态下的韧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需极力冲破应急志愿者队伍、应急物流、应急通信保障以及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层层阻碍。

(一)应急志愿者队伍

我国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据中国志愿服务网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11月29日实名志愿者总数达到2.09亿,志愿者队伍总数108万支,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达30.345亿小时。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事件,仅仅以政府为主体的应急管理体制不能消弥危机所形成的漏洞,需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全部力量共同应对社会风险以实现应急决策、应急信息与应急资源的协同。

应急志愿者作为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中的重要辅助力量,要求具备更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灵活地协助专业救援人员,深化应急志愿者队伍改革有效规避政府与市场失灵,建立长效应急队伍以灵活应对突发事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会对志愿服务的需求激增,人们的志愿意愿也在持续高涨,据统计,我国分布在抗疫前线和基层的志愿者数量超过361万人,他们用实际行动彰显着志愿服务在疫情防控中的价值,是应急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当前我国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尚存在如下问题。

1.未建立统一的应急志愿者信息平台

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志愿服务网站,但是网站数量、类型多样,且部分数据不对外公开,无法实现信息需求方和服务提供方之间的有效对接,即出现了所谓的“信息孤岛”现象,亟需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与服务中心。在此次疫情中,除正规志愿组织的招募公示之外,还存在微信朋友圈招募志愿者等不正规现象,存在志愿者招募范围不广、招募方式不合理等情况。另外,招募注册是志愿者管理的首要环节,旨在招募兼顾数量与质量双重要求的志愿者,危机来临之际招募志愿者,部分网站缺少组织和个人的具体信息,志愿者身份信息核实困难、资格验证缺乏权威性,平台无法根据志愿服务的区域、职责、具体要求去录用与之能力相匹配的志愿者,最终导致志愿服务的盲目性和短暂性。

2.未形成完善的志愿者队伍运作机制

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起步较滞后,政府和社会对志愿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全面,除政府组织的志愿者组织之外,民间组建的志愿者队伍缺乏系统的志愿者自救、互救等基本技能、心理培训以及专业技能培训,在突发事件救援中呈现出的救援效力与预期相差较大,很多奔赴现场的志愿者只能做一般的体力服务。

2020年,武汉市为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疫情防控指挥部于1月23日发布暂停使用公交、地铁等交通工具的通告。工作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则面临着出行通勤问题,此时公益助力医护出行活动迅速展开,大量司机志愿参与其中负责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但这一过程中却出现志愿者招募与培训等环节中的问题:由于疫情时间的紧急性,临时招募志愿者未及时登记且各自行动,使得志愿者得不到组织的统一部署,彼此之间缺乏衔接,未形成志愿者与志愿组织的共同行动机制。

3.未形成规范的志愿者队伍激励机制

从我国目前志愿者组织发展状况看,其本身的运作机制直接影响了志愿者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性以及参与到应急管理中的效率,对应急志愿者实施激励机制也是队伍组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北京青年报》上发表了一篇《应为抗疫志愿者返乡开辟绿色通道》的文章,在疫情初期河北沙河一位货车师傅加入志愿者队伍,帮助当地相关机构将防疫物资运输到湖北省,由于疫情态势比较严重,严格执行防控措施,当他向防疫部门提出返乡申请时,政府部门未能及时为其开辟绿色通道将其妥善安排在指定酒店进行隔离以便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社会公益仅靠志愿者服务精神支撑远远不够,需对志愿者的工作进行评估并实施必要的激励机制,使志愿者能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

(二)应急物流管理

应急物流是指发生突发事件时,将所需应急物资及时、有效地运抵灾区,兼具时间效益最大化与灾害损失最小化。除了基本的存储、运输、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应急物流需要做好充足的物资储备、保证供需匹配、精准溯源、实时响应。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我国应急物流管理暴露出以下问题。

1.应急物资供需不平衡

应急物资是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条件,由国家和地方共同储备、政府采购与社会捐赠,物资用品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往往倾向于储备那些易生产的、保质期较长的、使用频率较高的物资,其他不常用的、易损耗的物资储备相对较少,疫情初期无法精准预测医疗物资需求并实现高效供应。

疫情暴发初期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即刻暴露出医用物资数量不充足与种类不齐全等短板,以致各省市医院在较短时间内陷入口罩、防护服、防护镜等物资短缺的境地。同时由于应急物资系统信息化手段不完善亦会出现未及时准确了解所需物资具体信息从而使得所需物资与实际运往的物资种类、数量不匹配等情况。

2.应急物资管理不规范

2021年7月,河南省郑州市等多地遭遇极端暴雨灾害,全国众多民族企业通过直接向目的地定向捐赠与通过河南慈善会、河南红十字会、郑州慈善会等公益组织实现捐赠的非定向捐赠两种方式撑起广厦万间,但由于短时间内管理不规范从而出现各种应急物资源源不断送往灾区后并未完全贯彻物尽其用的应急救援目标。

3.应急物资指挥调度低效

目前,我国应急物流信息化管理程度较低,缺乏实时呈现供需方信息平台对应急物资的运输调配实施统筹规划与顶层管理,以2021年的河南暴雨为例,由于通信网络缺失,阜外华中心医院地理位置亦属偏僻,无法及时、有效传递所需物资信息,物资调度过程中考虑到地势原因临时将运输车辆更换为皮划艇输送物资。同时物资调度需要协调不同地区、部门以及各单位之间的具体工作部署,这一沟通流程易致物资调度陷入被动局面。

(三)应急通信

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受灾区域通信业务激增,造成不同程度的网络堵塞,甚至出现大面积网络通信中断现象,作为应急保障的核心设施,提供强有力的应急通信支撑是保障救援行动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自然灾害危机所造成的通信受损在短时间内力求恢复难度巨大,以2020年3月28日四川省西昌市泸山地区发生的森林火灾为例,造成85公里光缆损毁,因大面积停电造成218个基站退服,直到4月2日12时经过全力抢修才基本恢复,可见越急越难。

应急通信是指发生突发事件时,正常的通信资源已无法满足骤峰应用的需求,各地应急通信保障人员必须综合利用、整合各种通信资源来保障紧急救援工作的进行以及保持通信畅通,并在确保救灾命令的发布、信息的互通、应急响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我国在近20年间不断强化通信运维技术,疫情期间火神山医院应急通信保障在政府、设备制造商等共同努力下,在信息传输量、网络传输速度、通信网络覆盖面、信息服务质量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保障效果,为提供高效的医疗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应急通信建设的科学程度直接影响着应急救援任务的执行效率,应急通信保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益凸显,但目前我国在应急通信管理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

1.应急联动机制不健全

我国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建设主要由工信部和各省通信管理局负责牵头,依托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企业协同运作。现存的通信行业管理机构以国家级和省级两个模式为主,地方和中央的应急通信管理相互独立,上下级间信息传送就会通过多个机构实现,难以避免出现管理断层、信息失真等情况。另外,跨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亟待完善,如应急通信保障人员在响应突发事件奔赴现场时常会与交通、公安与电力等部门工作相阻塞,削弱应急通信保障的时效性,增加了运维成本。

2.通信保障设施不完备

应急通信设备储放集中度应科学分布,目前各省市将应急通信装备均以集中化的方式进行统一管理,且多集中于市区经济较发达的区域内,这样有利于保管与维护;但是偏远乡村的应急通信保障工作就较落后,其设备配备大多存在残缺不全或老化等现象。一旦发生公共危机事件只能尽量在较短时间内将设备从市区调往别处,这会增加更多成本。因此要建立点面结合的应急通讯设施存储、高效统一的应急通信指挥,以便对救援抢险各个环节进行信息梳理和数据整合,确保我国应急通信保障的可持续发展。

(四)安全生产管理

2021年1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印发《开展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追责问责审查调查工作规定(试行)》与《关于在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追责问责审查调查中加强协作配合的意见(试行)》,明确规定了生产安全事故责任相关工作程序与要求。安全生产保障着国民经济稳定运行,因此必须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近年来,部分规模较大的企业组织架构以顶层为中心向下扩散,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逐级落实,在肯定其安全生产工作中心决策的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遇到的各项问题。

以2021年大连“9·10”燃气爆炸事故为例,当日23时39分大连市普兰店区丰荣街道鑫和社区发生燃气爆炸事故,经现场勘查取样检测分析是由于室内液化石油气管道在穿楼板处腐蚀泄漏,遇到火源产生爆燃,造成8人死亡、5人受伤,不仅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同时也为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与整体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1.企业安全生产责任未落实

经事故调查组研判,大连坤马燃气公司在燃气生产与具体作业过程中未履行相关安全生产规定,无视国务院《城镇燃气管理条例》《辽宁省城镇燃气管理条例》《大连市燃气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燃气企业应承担的安全责任规定。

2.安全监督主体责任未落实

企业安全生产目标需要自上而下垂直纵向层层压实安全生产责任,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此次燃气爆炸事故映射出安全监督主体责任未落实,市应急局、住建局、普兰店区人民政府行业监管与属地责任缺位。

三、区块链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区块链技术是集分布式存储、共识机制、智能合约、数字签名、哈希算法以及时间戳等技术于一体,彼此之间能够协同运作且具有极高保密性的数据库存储系统。其中,分布式存储是指数据信息实时记录、存储在区块链数据库的各个节点上,确保信息的透明公开性;共识机制是区块链技术的核心,即各个节点在区块链中实时更新数据信息且不可随意篡改,以保证前后内容的一致性;智能合约指在区块链上按照多方协定而自动运行的程序代码,将实际信息转化为符合区块链技术存储要求的数字信息,在此过程中,智能合约则相当于现实中所遵守的法律条文;数字签名和哈希算法涉及“公钥”和“私钥”两种概念,对区块链上的信息实现非对称加密;时间戳保证借助区块链实现的每一笔交易都可追溯,确保责任到人。

经查阅文献可以发现,针对区块链的研究可分为功能说明、应用与管理、存在价值三个维度,并在各维度中提出前瞻性范式研究问题。其中功能说明维度深入探讨区块链各项技术所具备的特征以及如何高效利用并逐步完善,不同学者以用户角度从区块链公有链和私有链入手,如Beck与Muller-Bloch指出联盟链和公有链则为了更高的去中心化程度而降低了对安全性的追求,由此形成不能同时具备去中心化程度高、可拓展性强和安全性高的特性,提出了所谓的“三元悖论”;张礼卿等从行业角度对区块链技术功能说明进行研究,指出智能合约的不足之一是在企业和行业应用区块链技术的过程中,匿名运行的智能合约很难及时防范和预测信息泄露、私钥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应用与管理维度主要关注区块链适用于不同参与对象的运行机制,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探索相应的“区块链+”研究并对其进行监管,如张夏恒指出目前国内的监管漏洞主要是由区块链概念界定模糊和区块链运行规则不透明等因素决定的,要厘清区块链的概念和运行机制以及明确风险评估的重要性;现今已有部分企业将区块链技术嵌入其运作机制,如为了评估系统的运行效能,Brenig等开发了一种用于评估去中心化共识系统运营能力的模型框架,Glaser则提供了一种评估区块链结构的系统;同时“区块链+政务”的模式已成为政务信息改革的热点,刘树霞等论述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政府治理创新有较大的可行性,即借助带有时间戳的链式结构储存政府网站数据以确保实现广大群众对政府部门的监督、智能合约的自动化操作优化管理模式代替人工实现政府审批,从而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以及区块链的加密技术使得政府形成安全有效的治理体系;存在价值维度通常涉及“区块链+”在不同层面上所提供的附加值以及如何衡量附加值等问题,区块链虽然会为个人和社会带来一些运行成本,但却为社会提供更多诸如支付方面的服务,但不足之处在于缺乏确切的实证研究;从行业角度看,如金融领域往往是研究者最为关注的,研究者发现区块链技术在有效解决行业痛点的基础之上,依据其去中心化、去信任化、不可篡改等特点建构区块链债转平台,进一步增加供应商产量、高供应链各成员收益并实现应收账款融资效益最大化。

针对区块链的行业价值问题研究已流向交通、电力等行业,但就目前所研究的成果来看,几乎没有提及如何针对具体情境改善区块链应用的系统与服务,因此探讨区块链技术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应用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四、区块链技术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实现路径

囊括应急预案、应急体制与应急法制在内的“一案三制”构成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区块链技术与之实现“技术硬件”与“思维软件”的完美融合。

(一)应急预案建设

应急预案作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龙头与重要基础,预案的编制贯彻“纵到底、横到边”的要求,旨在把非常态事件中隐形常态因素显性化,以高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将区块链技术嵌入应急预案建设可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1.人员储备与招募

坚持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推动区块链技术发展最优先的位置上,为此政府应急管理部门需对指定人员进行区块链构建、操作与维护等相关职业培训,同时借助区块链技术招募应急救援志愿者与应急物流、应急通信以及安全生产管理相关工作人员,优化相应队伍建设。

2.物资储备与调度

突发事件应急物流响应全流程需要前期对各类应急物资进行“上链”,将物资种类、数量、用途信息、运输负责人等信息标记储存到区块上,完善应急物资调度系统,确保各类应急物资精准投放,物资需求方与供应方实现供需匹配。

3.预案启动与执行

将区块链的思维与技术嵌入应急预案的完善与改进机制,并借助RFID技术与物联网技术进行远程监控,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及时响应不同级别的应急预案并发动政社联合,共同应对。

(二)应急体制建设

我国已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应急管理体制,其中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及各职能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构建区块链+应急指挥体系有助于打破不同层级、部门间的行政壁垒,发生突发事件时各个节点接收到相应指令的同时,行动也将实现高效应对。

(三)应急机制建设

应急管理机制是指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管理方法与措施,涵盖常态化准备、风险研判、应急响应、灾后恢复重建等多个环节。常态化准备阶段借助区块链技术、RFID与互联网技术健全预防机制,加强人员、物资等信息化管理;风险研判阶段利用区块链提升各个节点信息挖掘与分析能力,以期高效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响应阶段融入区块链技术优化应急联动机制与领导指挥机制,实现各地、各部门联防联控,确保人员、物资的精准匹配;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将应对突发事件经验总结保存至区块,为今后处置相关事件提供智库支持。

(四)应急法制建设

应急管理法制建设是应急管理体制建构、机制运行的制度化,是巩固和发展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根本保障,明确政府与公民在突发事件中的权利与义务,使公民基本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维护。区块链技术推动应急管理立法全过程上链,借助区块链为各专家、学者拟出台法律进行大数据综合评估,同时在区块链中调取各个节点对拟出台法律的意见与建议,确保法律合理有效。

五、区块链技术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

以区块链技术作为底层技术构筑的应急管理体系与以往的运作模式不同,本文力求通过全新的区块链思路与方法,高效应对突发事件。

(一)区块链技术+应急志愿者队伍

1.统一的应急志愿者信息平台

区块链采用分布式共识机制和存储方式,无需附加中心服务器,数据的维护由网络中所有节点共同完成,其中政府部门为管理节点,团市委和应急志愿者队伍是主节点。区块链将各种数据资源的信息关联性进行整合,并以区块的形式呈现,每位志愿者将自己的个人基本情况、证明证件、志愿服务时长和地点、获得表彰情况等信息录入到区块中。分布式存储技术能够保证每个节点上的数据同步更新,且所有信息保证公开透明,任何节点都可以查询相关区块中的数据,加之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篡

改性,个人信息一旦输入就会被永久保存。利用共识机制、加密技术、时间戳技术形成有效期为永久的“数字身份证”,政府部门对志愿者个人身份的查验可通过“公钥”和“私钥”实现非对称性加密技术,其中“公钥”是指政府部门有权对志愿者信息进行读取,而“私钥”是指志愿者个人查看自己的信息。当主要节点需要实时更新志愿者的相关信息时,必须经过全网节点达成共识才可将信息记录在区块链中,确保数据的可追溯性和真实性。建立统一的应急志愿者信息平台,能够有效打破信息壁垒,从而提高政务数据的内部联通效率。

2.确保专业的应急志愿者响应机制

应急志愿者队伍严格要求志愿者的数量及质量,且在心理上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具有极强的责任感。数据区块自动将志愿者按照所属区域划分,同时根据突发事件的具体类别将志愿者的专业领域明确分类,可以将自然灾害应急志愿者分为气象、地震、地质等灾害应急志愿者;将事故灾难应急志愿者细分为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消防应急志愿者;将公共卫生应急志愿者细分为食品安全保障和医疗卫生应急志愿者;将社会安全应急志愿者则分为治安、舆论引导应急志愿者。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作为数据库管理员操作客户端,及时挑选并派遣出符合某一专业领域且足够数量的应急志愿者,确保现场有序救援,开展医护人员救治、消防人员抢险救援以及灾后心理重建疏导等应急救援工作。

3.完善应急志愿者培训、激励机制

区块链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应急志愿者培训、评估与相应的激励工作领域。应急志愿者接收到区块链系统中发布的培训任务,意味着签署了智能合约,内容包括:培训内容、考核标准以及绩效奖励等,这样与传统的培训形式相比节省了时间、人力成本,也可以避免不公平、不公正情况出现。开展应急管理者技能培训,其内容包括自救、互救等基本技能和心理培训,以及根据使用装备的不同和分工情况而进行的专业性技能培训,在区块链中为每一位应急志愿者创建个人档案,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积分系统,积分与其专业性相挂钩,区块链公开记录学习者的成绩和掌握应急救助技能情况,管理者借助共识机制对各专业领域志愿者进行分级管理,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按照严重程度分派各等级应急志愿者。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以及麦克劳兰的激励需求理论都在强调对人员工作的正强化作用,借助区块链数据库中记录的志愿者等级情况、志愿时长与所获荣誉授予证书和物质奖励。图1为本文建构的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的应急志愿者队伍系统。

区块链技术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

(二)区块链技术+应急物流管理

从新冠肺炎疫情可以发现,我国应急物流体系亟须完善平台架构、组织结构与运作模式,借助区块链、互联网等技术构建应急物资信息存储与传递方式,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各级监督管理部门、物流企业、需求方、慈善机构等相辅之,以提高跨地域、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效率。

1.建立应急物资信息系统

基于区块链P2P分布式协同技术,将应急物资信息管理平台节点设置划分为主管理节点、管理节点以及普通节点,其中主管理节点主要由国家应急管理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构成,拥有完整的区块链数据副本,负责验证并确认其他节点身份的合法性,为应急物资信息系统提供安全可靠的信任环境;管理节点包含各级应急管理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红十字会,负责普通节点的身份验证与核查、物资信息的存储与记录供需变动情况以及审核工作;普通节点则由物流企业、需求方、慈善机构等组成,经过管理节点许可后加入区块链中,负责应急物资相关信息上传、认证并共享环节,跳出了以政府为主导、金字塔式的传统物资信息系统窠臼。

应急物资信息平台通过区块链的链上链下相结合、各管理节点信息协同,从而完成应急物流管理全程的信息发布与数据存储、流程溯源等,实现信息公开透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点实现了数据信息在各个节点之间的点对点沟通,物资筹集过程中应急物资需求方将需求发布至区块通过认证,捐赠方通过定向或非定向方式实现物资捐赠,相关工作人员将合规物资信息打包上传区块链并生成电子溯源码;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技术应用于应急物资的配送、分发环节,物资种类、数量、用途信息、运输负责人信息、实时地理信息,以及搬卸过程中作业人员信息、搬运开始与结束时间、搬运物资信息储存到区块链上,并持续更新电子溯源码信息,有效避免出现所捐款项不明情况;应急管理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以及捐赠者可随时通过区块信息实施监管,从而形成完整的应急物资信息闭环机制。

2.完善应急物资调度系统

针对应急物资调度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捐赠过程中出现物资用途不明等问题,借助区块链技术构建可溯源的应急物资调度系统,配置物资供给、物资需求以及供需匹配模块以便实现应急物资统筹管理和有序调配。

将国家与地方储备、政府采购与社会捐赠提供的物资供给信息录入物资供给模块,囊括供应方的基本信息以及采购或捐赠物资的种类、数量、规格等信息,同时将需求方所需物资信息录入物资需求模块,供需双方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较合理的物资匹配,利用共识机制使区块链上的数据信息无法篡改,提高供需匹配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这种模式减少了人为干预,也解决了以往需求方需要层层上报且得不到快速响应的弊端。

物资调度管理平台的建立则需要区块链、物联网技术与应急物流相结合实现“智慧物流”,提高应急物流的响应速度。将RFID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引入应急物资的监控中,以实现对物资的识别与全程监督,使得应急物流实现有序响应调度,通过分布式账本和时间戳可以追溯到供应方提供物资的数量与种类、需求方所需物资的数量与种类以及使用情况,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应急车辆实时定位,通过系统计算并优化运输路径,为应急物资抵运现场争取宝贵时间。

区块链技术的非对称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有利确保应急物流运输中的安全性。将物资信息、物流人员信息以及政府部门人员信息作为区块链上的各个节点,这其中涉及非对称加密技术的“公钥”和“私钥”两个概念,其中“公钥”意味着可以对外公开里面的信息,但是“私钥”需要掌握在政府部门人员手中,这就可以保证物流人员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出现以往私自偷拿公物等情况,确保所需应急物资安全送达目的地。图2为基于区块链技术创建的应急物流管理系统。

区块链技术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

(三)区块链技术+应急通信

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应急通信中,可以完善应急通信指挥系统,搭建应急通信指挥平台。将国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响应级别以智能合约的形式写入程序,同时将应对突发事件所需应急通信车、卫星电话数、抢险救援车辆、油机数量等应急通信信息录入到区块链数据库中,构建整个应急通信网络信任共识,融入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特点,根据现场人员的实时报道和平台的监测显示所需进行自动供需匹配与应急响应,启动应急专用通信资源,保障进行高效的应急救援工作,这就解决了传统的应急通信系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崩溃状态。将每次应急通信设备使用数量和使用情况如实记录在区块链上,体现公开透明化,以便实现政府部门对设备的定期保养修理、更新换代,不断提高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图3为本文建构的基于区块链技术建立的应急通信保障系统。

区块链技术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

(四)区块链技术+安全生产管理

当前,我国安全生产情况日益复杂,信息数据缺乏系统管理,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已然成为新时代提高安全生产技术及管理水平的必然趋势,加之区块链技术所具备的特性实现安全风险管控实时化,有效防范安全事故。

1.安全风险实时防控

将区块链技术与RFID技术、物联网相融合,对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进行全程监管,此时的RFID技术和物联网作为安全生产的输入技术,区块链技术则作为安全生产的接收技术。各企业安全生产主体与各安全监督主体作为区块链上各个节点,借助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共识机制特性,实时记录与共享包含危险源信息、安全生产作业信息、作业人员信息、环境监测信息以及安全制度信息在内的全部安全生产信息,从而提高安全生产过程中高效化作业。通过时间戳技术记录特定时间内生产作业信息,各企业主体实时防控安全生产风险,同时将预警智能合约条件保存在区块链上,便于各安全监督部门及时追溯生产作业中的违规行为与产生原因,从源头避免事故灾难的发生与形势恶化,保障安全风险管控工作顺利实现。

2.创新主体履责模式

借助区块链的加密技术保证动态作业信息的安全性与不易篡改,任何节点无法私自修改任何数据记录,进一步提高了各安全监督主体与安全生产主体之间的互信度。利用区块链技术自身分布式、可追溯等特性,安全监督主体将其实际履责记录进行上链存证,履责记录是各安全生产、监督主体的具体职责内容和真正贯彻制度规定的重要凭证,既是核实安全责任落实情况,以便对失职情况加以追责的重要依据,也是安全责任人绩效考核的重要支柱。同时将各主体履责要求上链形成智能合约,保证安全责任监督的客观性以及考核评价的公平性,以便有效避免各安全责任人推诿、不作为的弊端和不足。图4为本文建构的基于区块链技术建构的安全生产管理履责系统。

区块链技术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

六、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为顺应科技信息化发展,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努力提升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指挥决策能力、平战结合能力以及社会动员能力”。区块链技术特征与应急管理分散性、多方参与性的要求天然契合,通过探究区块链技术在完善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运作机制、应急物资调度系统与应急通信联动机制以及开创安全生产履责系统,验证其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域的可行性,强化应急管理能力,并基于区块链技术建构中心化与非中心化互相协作配合的韧性应急管理体系。

btcfans公众号

Scan QR code with WeChat

Link
Disclaimer:

Previous: 区块链+数字资产,未来财富的新起点 Next: Evmos正式上线 背后蕴含哪些潜力?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