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银国际报告:数字人民币时代已加速而至

财联社数研院 view 27 2021-8-19 09:55
share to
Scan QR code with WeChat

今天,你用数字人民币了吗?

随着试点进程的日益推进,数字人民币呈现出新优势与新业态欣欣向荣的良好态势。

工银国际近日发布的数字人民币报告指出,当前数字人民币已进入冲刺阶段,将在时间和空间多维度加速服务于数字中国的建设。

“线上+线下”铺设数字时代金融基础设施

报告表示,数字人民币的推广过程呈现出循序渐进、兼容并包的特征。

不仅在发行环节以“发红包”形式提升市民参与感,在流通场景中也充分考虑数字时代的用户需求。

一方面,数字人民币推广从最初的加油站、超市等纯线下场景逐步走向“线上+线下”融合。在试点引入电商场景后,数字人民币线上推广层次日益丰富,据不同银行钱包的适配性,可在美团、滴滴、哔哩哔哩等多个互联网场景使用,利用互联网“导流”提升数字人民币的用户转化率。

另一方面,数字人民币钱包形式多样,可嫁接但不依赖于智能手机和网络。从最早出现的手机内测应用软件,到手机SIM卡、可视卡、可穿戴设备等硬件钱包,数字人民币体现出“中心化发行,市场化流通”的思路,由央行和指定运营机构共同开发普惠的钱包生态平台。

数字人民币助力对外开放

报告指出,相较在国内数字人民币的稳步审慎推进,以覆盖小额支付场景为先,在“外循环”中,则将做出更大胆、更具挑战性的尝试,同时也将考虑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的试验与应用。

这和我国“双循环”的新时代内涵相吻合。数字人民币在“内循环”的推进中充分考虑我国实际国情,与我国传统金融机构、商户、互联网平台深度合作,将发行环节与交易场景全面融合,激发数字内需的释放。

在“外循环”中则更加包容开放,在谋求共识的基础上与合作各方探索各种可能方案,推动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积极参与以央行数字货币(CBDC)为基础的新型跨境支付体系的规则制定。

数字人民币冲刺进行时

报告亦表示,随着涉及专利的渐次公布和试点范围的相应扩大,数字人民币雏形已现,市场对其认知也随之清晰。

然而相较诸如Libra、比特币等其他类型的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是一项具有独创型的试验。在全球数字货币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境下,数字人民币已进入冲刺阶段,将在时间和空间多维度加速服务于数字中国的建设。

具体来看,数字人民币试点的冲刺推进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01、落地时间或将提前

此前市场普遍预期数字人民币将在2022年冬奥期间或之后全面落地。然而,在今年年初的地方两会中,数字人民币被列入2021年的多地政府工作计划。因此从时间线上,数字人民币的推出时间表可能大幅提前。

02、物理空间压缩

在近期试点中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和可穿戴设备芯片钱包成为热门话题,但也需要认识到,可穿戴手环等硬件钱包只可作为数字人民币在特定场景下的的补充,其主形式仍要以安全便携为首要考虑,即在保证我国技术自主可控前提下与智能手机融合。

目前,我国在手机内置安全芯片的研发实力仍相对不足,基于NFC生态的安全芯片实现国产化改造的难度较大,而我国5G超级SIM卡已能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金融级安全芯片。

由此,数字人民币在物理形式上将尽可能朴素务实,在符合中国金融理性的方向上加速推进,通过手机SIM卡实现“碰一碰”以及应用软件在线支付或是最主流的数字人民币交易形式。

03、虚拟空间拓展

央行将数字人民币的主要功能定位为替代M0,覆盖日常小额支付场景。但从长远角度看,如何与区块链全程可追溯的特性结合,从而解决企业之间的支付与互信问题也将成为数字人民币的使命。数字人民币的推出并不止于对个体支付领域的改造,而更意在新型金融基础设施的搭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数字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

重点关注新优势新业态

报告指出,互联网平台经济是一项成功的数字化试验,而如今人类社会要从物理世界向数字世界迁徙,则不仅需要生产力的提升,更需要生产关系的全面进化。

今年两会中,多位政协委员提交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提案,也意味着数字经济已经由专注生产力提升进入生产关系重塑的阶段。

5G、AI、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从连接人到连接万物,带动数字经济全流程升维,区块链则以其不可篡改性实现机制上的高度信任,成为数字化整体迁徙的制度保证。

在数字化技术的革新下,我们将看到大量原生可追溯的数字资产诞生,而传统信用货币体系却并不具备对接交换的数字化能力。数字人民币应运而生,其全程可追溯的特性与区块链耦合,可编程性则为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和叠加拓展了空间,或将重构数字经济世界的交换体系,激发数字经济的新一代潜能。

btcfans公众号

Scan QR code with WeChat

Link
Disclaimer:

Previous: 日本计划加强监管,Liquid真实现状如何? Next: 中小银行乘上“接驳巴士” 数字人民币“家族”再添新成员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