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反思:体现平等多元货币精神

未知來源 閱讀 30 2013-12-24 21:37
分享至
微信掃一掃,打開網頁後點擊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鈕

a href='https://www.btcfans.com/tag/1/' target='_black'比特币/a反思:体现平等多元货币精神

作为2013年最诡异的昙花一现,比特币市场这株“郁金香”,等不到全面怒放,就已迅速凋零。继中国监管部门出台《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否认比特币是货币之后,欧洲银行业管理局、印尼央行和挪威政府相继发出对比特币的风险警告,比特币价格也由此一路大跌。

所谓不以成败论英雄,尽管比特币的货币梦想已被粉碎、投资远景也渐显惨淡,但在我看来,对于经济金融研究而言,今年的“比特币现象”是一笔宝贵的现实财富,它对货币属性转换、货币职能演变、虚拟货币进化和货币体系改革的思想震撼和思想启迪,值得我们长久品味。

《西线无战事》中说:“思想是块泥土,随着时日的变迁它被揉捏成不同的形状。”时代本身,就是对思想最大的束缚,而打破思想的桎梏,就需要挣脱历史的束缚,阅读时代的变迁。对于什么是货币,经济学家的认识也是不断在变化的。从货币金属论,到货币条目论,人们先是将货币视作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使用、支付手段、价值储藏和世界货币五大职能;随后又将货币视作一种符号,一种名目上的存在,为商品交换和其他经济行为提供可信任的媒介。

应该说,在每一个时代,经济学家对货币的定义和理解都是有理有据的,但毕竟还是超脱不了他们所处的时代。

所以,理解比特币,需要理解货币,而理解货币,则需要忘记传统理论的表述形式,穿过时代触摸理论的精神实质。在笔者看来,货币的本质属性有三:普及性、稳定性和清偿性。

人们在接受一种货币之前,首先会考虑,这种货币能不能用出去,而这个问题取决于有多少人已经接受了这种货币,以及这种货币在多大程度上被应用于经济活动之中,这就是普及性。

人们在接受一种货币之后,也会考虑,这种货币能换来的东西会不会保持不变,即货币购买力能不能得以保障,如果购买力大幅下降,人们就会放弃这种货币,如果购买力大幅上升,人们则会窖藏这种货币。这两种情况下货币的普及性都会受到普遍打击,只有购买力变化不温不火,保持长期稳定,人们才能安心持有、频繁使用这种货币,这就是稳定性。

此外,人们在准备由短期接受转为长期使用一种货币之前,则会考虑,这种货币是否包含一种长期承诺,无论未来发生什么不可预料的事情,持有货币就能得到相应的对价清偿,这就是清偿性。

货币的出现和消亡,都和“三性”的变化息息相关,每一代货币,都有自身鲜明的特征,货币进化的过程就是这些特征先满足、再破坏“货币三性”的过程。

先看金银,金银的本质特征是“商品”,商品本身就有价值,而金银作为贵金属的价值就是支持其成为货币的底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底气满足了货币三性,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金银作为商品的优点又变成了抑制其发挥货币职能的缺点。作为商品,金银是一种实物,以使用为目的的话,实物的物理分割是有极限的,全球经济规模迅猛扩张引致了货币需求的急速膨胀,金银作为实物的分割和供给远远不能满足货币需求,货币普及性受到破坏。而各国借由国际贸易吸引金银内流并窖藏金银的趋势,则进一步导致货币稳定性受到破坏。三性中有两性受到打击,金银只好退出货币体系,回归商品本位。

随后,货币进化为纸币。纸币的本质特征是“信用”,国家用权力实现了纸币的普及,并用主权信用保障了纸币的稳定和清偿。不过,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纸币的使用受到局限,虽然“币”不会灭亡,但以“纸”为媒的局限却日益凸显,纸币的普及性受到冲击。而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跨国界经济活动渐趋频繁,但以国家信用为背书的纸币却不是超主权的,受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货币汇率波动剧烈且频繁,货币稳定性由于主权的差异性存在而受到挑战。此外,在次贷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背景下,全球货币政策在2008~2013年经历了三轮全局性宽松浪潮,货币的普遍、连续超发,也引发了人们对纸币清偿性的担忧,毕竟纸币基本算不上商品,其清偿力并不会像金银那样得到天然的保证。

在纸币的货币三性受到冲击的背景下,比特币的出现让人振奋。比特币最大的特征是“虚拟”,作为一种虚拟的存在,它不与任何现实有天然的关联,这使其具有屏蔽诸多现实烦恼的优势。它不与任何国家关联,因此具有超主权性,这一点让人们看到了完全规避纸币汇率无谓波动的希望;它不与任何发行方关联,且具有2100万单位的天然发行上限,增量发行也有成本递增的特点,这一点让人们看到了完全规避纸币超发风险的希望;它不与任何监管权威关联,这一点让一些人对其蕴藏的货币自由充满了向往。

不过,从货币三性出发,比特币不仅现在不是货币,未来进化为货币的可能性也正由于当下的炒作而受到致命打击:就普及性而言,绝大多数人连比特币是什么都不知道,更遑论普及了,而比特币价格被炒得越高,其未来普及就越困难;就稳定性而言,缺乏必要的监管、缺乏对炒作的抑制手段,比特币价格高起高落,完全不具备价值表征和财富储藏的作用;就清偿性而言,比特币虽是虚拟商品,但不像金银那样有内在价值,也不像纸币有国家信用做背书,因此清偿可能性几近于无。

由此可见,比特币不具有货币的本质属性,比特币被热炒,只是人们对纸币失望的一种另类表现,信用货币体系的确需要加强货币节操和内在约束,但由此对比特币的货币进化寄予厚望,未免有些不切实际。

比特币突然出现和快速崛起的真正意义,并不是取代美元,而是让人们在危机混乱中看清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加强货币发行的内在约束、削弱霸权货币的体系影响、尊重微观群体的货币权力、满足信息时代的货币需求、体现平等多元的货币精神。也正因如此,即便现在比特币泡沫快速消退,比特币带来的寓意和启迪也不会随之消亡。

btcfans公众号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來自互聯網
免責聲明: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標籤: 比特币
上一篇:从两块被吃了的价值1万比特币的皮萨,引发的挖矿行业思索 下一篇:纽约时报:探秘冰岛比特币矿区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