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前:普惠金融视角下的数字货币

人大金融科技研究所 阅读 39 2020-4-20 16:36
分享至
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本文从普惠金融为切入点,讨论了《G20 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中需要关注的几个要点,并指出高级原则对数字货币设计及应用的启示。数字货币的发展为解决传统的普惠金融困境提供了脱困之道,但同时数字货币的发展也有一些需要防范的要点。

《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的出台背景

——普惠金融发展的挑战

普惠金融发展的挑战来源于信息不对称。在传统金融体系下,由于金融产品的服务属性,提供金融服务需要高昂的客户可达性与客户理解(KYC)成本,这使得金融机构无法以可承受的成本提供既“普”且“惠”的可持续金融服务。从业界实践上来看,其操作成本以及风险水平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往往是规模不经济。(例子:格莱珉银行虽然具有很强的社会正效应)。

解决办法——数字科技:数字技术尤其是金融科技(FinTech)的深入应用,让金融服务触达用户和理解用户的成本结构有了范式性变革。

人民银行关于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

从人民银行研究的法定数字货币的形态和运行框架看,数字货币主要属于现金(M0)范畴。

数字货币的具体形态可以是一个来源于实体账户的数字,也可以是记于名下的一串由特定密码学与共识算法验证的数字。

纯数字货币的优点是可以借鉴吸收当今各种类数字货币的先进技术,以更难篡改、更易线上和线下操作、可视性更强、渠道更为广泛的方式运行;缺点是需要构建一套全新生态系统,技术要求更高,体系运行维护难度较大。

法定数字货币的运行框架依旧遵循传统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模式。法定数字货币体系的核心要素可以概括为一种币、两个库、三个中心。(已在以往的推文中呈现,点击查看:姚前:区块链与央行数字货币。

高级原则对数字货币设计及应用的启示

“平衡创新和风险”,在鼓励创新和防范风险中寻求统一,是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体系及运行系统的根本设计准则,具体体现在设计过程中注重技术手段、机制设计和法律法规三个层次的协调统一。

“注重用市场的方法来鼓励数字货币创新 ”,一是推动数字货币的强制使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初步设想,数字货币的流通应用场景不仅要覆盖纸币的应用场景(即现场线下交易),而且要大于传统纸币的应用场景,重点推动网络化应用场景,确保数字货币使用的便捷、安全、高效、友好。二是将数字货币之上的商业应用尽可能交给市场来做,在这方面将研究提供标准化的API,可无缝衔接线上和线下支付行为,以满足多种支付交易场景的需要,构建由央行、商业银行、第三方机构、消费者参与的数字货币生态体系。

“促进数字金融产品的身份识别”,在防范风险方面,具体到数字货币,用户身份认证将采用“前台自愿、后台实名”的原则,既保证用户隐私,又规避非法交易的风险。为进一步保障法定数字货币的运行安全,采用传统记账方式或者通过以密码算法为基础的纯数字货币来实现,利用安全芯片载体来保护密钥和算法运算过程,使用包括密码算法在内的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机制设计来防止数字货币伪造,确保数字货币运行体系的安全性。

“关注数字普惠金融的进展”,及时掌握情况,使用全面、有效的数据来衡量和评估数字普惠金融的进展。

受此启发,央行也会系统性开展数字货币大数据体系建设。从时域上,提取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交换、贮藏、回收的全生命周期关键基础数据,从空间域上,构建数字货币运行分布云图,勾画数字货币运行的规模、地点、时间,并进行空间标注,清晰地了解数字货币的运行区域和投放重点域;在此基础上,数字货币将帮助实现更精准地向特定领域、特定地区乃至特定群体投放货币,助力普惠金融进程。

btcfans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公众号,及时掌握新动向

来源链接
免责声明: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上一篇:央行数字货币、通货膨胀税和央行独立性 下一篇:新浪“绿洲”的思考:加密货币行业发展关键在于背后依托的商业生态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