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特币诞生到如今区块链行业的发展,其天然自带的科技属性和金融属性,成为了目前最为重要的研究方向,金融科技这一领域也随之蓬勃,我们抛开市场起伏,从宇宙观的角度来探究区块链协议。
关于公链之争,已经不是一两年的事情了,由于以太坊网络效率低、交易费用高、扩展性能差等方面存在的缺陷,这些年,以太坊“杀手”层出不穷。
我们生活的物理世界各类治理,通常是由一个中心或者多个中心决定的,在现实世界的治理规则中,是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层级分明,当比特币诞生发展至今,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生态,我们才开始有了一个新的思路——人人可参与的协作系统。
关于 DeFi 的安全问题,从 2020 年 2 月份到现在,损失数亿美元,各路专家已有无数文章来解析 DeFi 乐高的风险,直到现在这类问题依然没有引起开发者们的高度重视。
很多人对所谓的算法稳定币感兴趣,觉得之前的抵押稳定币或者 AMM 都没有新鲜感了,甚至幻想算法稳定币能够完成比特币不能完成的使命:一个完全去中心化并自动调节的全球货币。
1 月 21 号,Yearn.finance(YFI)社区成员发起了一项有关增发 YFI 数量的提案。该提案主张,拟增发 6666 枚 YFI,其中 1/3 用于奖励主要贡献者。
比特币与以太坊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去中心化项目,这两个项目发展至今,给全世界提供了一个拓宽人类边界的新思路。从诞生之初,就沿着解除第三方担保的道路深耕与探索。
为什么会有触发算子?当合约内部逻辑满足一定的条件时,需要改变合约状态,这个时候合约不会自动实现,需要外部操作来触发,这是由中本聪架构下智能合约本质决定的:每个操作都是一次全局拍卖。
在一个分布有众多节点的系统中,每个节点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节点之间彼此可以自由连接,形成新的连接单元。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阶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备强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
大家在开发 DEX 的时候,本质是设计一个交易算子,这个算子可以是线性,也可以是非线性,同样大家在设计利率算子的时候,本质上也是在设计一个交易算子,同样存在线性和非线性的区别。但这种区别,大部分人还不容易理解。
线性算子也有价值,只是线性算子不能沉淀出一个去中心化资产,即不能证券化。非线性算子可以形成自增强的属性(规模越大,价值越高),这种属性用 token 来体现的话就代表去中心化资产。
假设区块链的正反馈结构不变,那么链上发生的每个行为,其边际成本相对于法币应该是递增的,这是一个基本的约束条件。反之,如果相对于法币递减,就会进入大家常说的负循环,这与传统世界有很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