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VE的运作机制及未来

链茶馆 阅读 64731 2021-8-11 14:35
分享至
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今天的主题是「AAVE:一种跨链协议」,我会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

什么是AAVE protocol? AAVE是如何跨链运作的?AAVE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以及AAVE是怎么赋能整个生态系统的?

什么是AAVE protocol? 

AAVE的运作机制及未来

AAVE是目前最大的去中心化的流动性协议,用户可以存入资金后可从作为抵押品的资金中提取流动性。

在这种模式下,用户可以创立链上收益农场,开发者可在此之上打造不同的产品和协议。

AAVE是如何跨链运作的?

AAVE Protocol对开发者来说很友好,自去年以来就发展迅速,目前是最大的DeFi协议,也是WEB3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期我们不仅把AAVE部署到了以太坊网络上,还部署到了Polygon网络之上,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是如何将社区拓展到不同的网络上的呢?

AAVE Protocol的运作方式实际上就是用户将资产存入协议当中,当用户存入产生收益的时,用户存入的资产实际上也是抵押物的一种形式——有了这些抵押物,用户就可以从协议中取出其他资产。

与此同时,用户也可将其权力下放给其他人,其他人就可以用你的名义操作,形成信任网络。

AAVE的运作机制及未来

这种信用委托功能(credit delegation feature)也是我们目前正在尝试的,希望以后会有更多的开发者开发出更多基于此功能的应用。

此外,清算人也是AAVE Protocol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清算人是去中心化的清算网络,与借出方和借入方一样,清算人是自主运作的,并以这种方式清算不健康抵押品,来保证协议的健康运行。

这一功能在资产波动时尤为重要,比如去年黑色星期四,资产价格大幅度下跌,引发大量清算,而AAVE仍然保持着韧性,这是因为AMM和闪电贷在波动期间保持了DeFi类协议的偿付能力。

协议治理方式和后备机制运行方式如何?

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AAVE Protocol是由社区及成员共有的,这也就意味着AAVE团队最初部署了协议,现在所有人都可以做出贡献,构建协议。

原始团队或任何其他开发团队不能随意更改协议,但代币持有者可以就对他们认为重要的事项进行投票。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也颇具吸引力,那就是这种决策权还可以委托给其他参与者进行提案或投票。

AAVE的运作机制及未来

AAVE协议有所谓的安全模块,用户可以在那里存入其他代币,也就是说用户可以规避潜在风险,比如出现某些某种智能猜想漏洞的情况。

其次,协议本身已经由五个不同的审计员进行审计并进行正式验证,如有问题发生,这个安全模块可以作为后备机制。

AAVE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以及AAVE是怎么赋能整个生态系统的?

我们与去年 12 月上线 AAVE V2,V2市场本身一直在快速增长,因为整个DeFi生态系统在趋于完善。

AAVE的运作机制及未来

上图是协议中锁定的总价值,这表示存入协议中的金额和借入金额(BV),以及从协议中借入这些抵押资产的金额。

DeFi发展迅速,因为该协议拥有广泛的不同资产,但与其他协议相比,资产参数(asset parameters)非常保守,因为我们有治理投票——用户可根据他们的风险状况,对某种资产实际提取多少流动资金进行治理投票。

这就像主要市场的关键指标(key metrics)。

我们部署在市场中Polygon本质上是一种权益证明,兼容 EVM,这意味着用户可以使用几乎相同的配置在那里运行相同的智能合约,但只是网络设置不同。这种便利性不仅惠及AAVE,而且对整个 DEFI 生态都有益。

Polygon其实很有趣,因为与我们在以太坊主网络上的交易成本相比,其交易成本很小。我认为作为跨链协议的要点是通过挖掘不同类型的社区,尤其是在Polygon中在交易费用低的地方,你更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受众——

我们以太坊上目前拥有72000左右的活跃用户,Polygon上拥有近140000名。

AAVE的运作机制及未来

所以这只是展示了交易费用较低时的用户数量,交易费用的变动也让我们更好的部署到其他网络。这AAVE跨链一个很好的办法,同时也对其他协议起到了示范作用。

AAVE的运作机制及未来

比较L1和L2作比较的话就会发现,作为关键组成部分的L2的存款金额实际上比我们L1的要小,但用户要多得多,这也很有趣。

btcfans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公众号,及时掌握新动向

免责声明: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比特范的观点或立场
标签: DeFi Aave
上一篇:热议NFT:数字化未来的重要基石 下一篇:基于区块链和多方安全计算技术的联合征信应用

相关资讯